提示:《中国乡村研究》投稿需先进行学术不端检测,查重需低于15%。需要按照投稿格式进行撰写,论文可以先进行排版,整理好再进行递交。
《中国乡村研究》稿约
(2020年8月更新)
【历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官网信息】
一、《中国乡村研究》是历史学暨社会科学杂志Modern China(在美国出版)的姊妹刊,也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(CSSCI)来源集刊,已经被完全纳入中国知网。自2003年创刊至2020年年共出版16辑,只在中国境内出版发行。从2013年第十辑起改为中英文双语刊,既刊载原创性中文文章,也刊载原创性英文文章。国内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,国际版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(Brill)出版。国际版定期每年4、10月出版第一、二两期。国内版内容与国际版基本相同,但每年仍然只出一辑,同时纳入国际版的第一、二两期。
二、《中国乡村研究》的宗旨:汇集中国乡村研究的优秀人才,提高中国乡村研究的理论和实证水准,促进中外乡村研究的学术交流,推动中国乡村研究的本土化和国际化。
三、《中国乡村研究》竭诚征稿,举凡中国乡村政治、经济、法律、社会、文化、历史等各研究领域的学术性论文均可赐稿。来稿篇幅不限,惟重学术质量和创新见解。中、英文稿同样欢迎。
四、《中国乡村研究》采取双向匿名审稿制度。在正文中务请略去作者姓名及其它任何可能显示作者身份的措词、文献参考(如拙作)等信息。文稿一经收受,即由编辑部向作者复函确认,同时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担任评审工作,一般在二个月之内函告评审结果。
五、文稿请存为word文档,并将论文题目、内容摘要、关键词、作者姓名、工作机构、职称职务、通讯地址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信息列为单独一页。
六.文稿摘要篇幅应约300(中文)字。双语学者请于修订文稿时提交英文(约200字)摘要。
七、文稿引用文献时请采用以下体例:
注释体例一:
1.有实质内容的注释一律采用当页脚注形式,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。出处注释见七,2。
2.在正文或注释中引用参考文献时,请用圆括号处理,括号内依次写上作者名、出版(或发表)年份及所引页码数。作者名与年份之间用逗号相隔,年份与页码之间用冒号相隔,如: (黄宗智,2000:65)。
3.在正文或注释中引用的文献统一在文末的“参考文献”部分详细列出,并请采用以下形式:
黄宗智(2000):《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》。北京:中华书局。
孔飞力(1999):《叫魂——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》,陈兼、刘昶译。上海:上海三联书店。
孙立平(2000):《“过程-事件分析”与当代中国国家-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》。《清华社会学评论》第1期,第1-20页。
程美宝(2001):《地域文化与国家认同——晚清以来“广东文化”观的形成》,载杨念群编,《空间·记 忆·社会转型》,第387-417页。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。
Oi, Jean C.(1989) State and Peasant in Contemporary China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.
Huang, Philip C. C. (2001) “Women’s Choices under the Law: Marriage, Divorce, and Illicit Sex in the Qing and the Republic.”Modern China 27, 1: 3-58. (注:27和1分别为该刊的卷号和期号,3-58为该文在该刊的起止页码)
Whyte, Martin King(1989)“Who Hates Bureaucracy?” Pp. 23-66 in David Stark and Victor Nee (eds.), Remaking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m: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. Stanford: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.
注释体例二:
无论是解说性注释,还是标记所引文献,皆全部采用脚注格式。其中每次标记所引文献时,均将文献全部信息书写完整(具体形式同注释体例一中的第3点)。文中不使用“夹注”形式,文末亦不列参考文献目录。